最近,发表在《PNAS》杂志上,来自法国Collège大学微生物系的一项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衡会促进大肠癌的发作。
研究者发现,将结肠癌患者的粪便菌群移植到小鼠中会引起恶性肿瘤发展的病变和表观遗传变化。
这项研究中,136只小鼠被移植了9名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新鲜粪便或9名无结肠疾病的患者的新鲜粪便。
作者在移植后7和14周检查小鼠的结肠。并且重点研究了异常隐窝灶(或ACF,一种癌前病变类型)的数量和恶化情况,微生物特征以及对结肠DNA的损害。他们还测量了动物的食物摄入量,体重和血液指标。
粪便营养不良(肠道细菌组成失衡)与动物组织中遗传和表观遗传学DNA标记之间的联系已通过统计测试得到了证实。从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那里获得新鲜粪便的小鼠体内出现了称为异常隐窝灶(ACF),这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的一种。然而,结肠组织则没有任何显著的遗传变化。
在验证了作为粪便移植供体的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菌群失调情况以及与DNA异常(甲基化)之间的联系后,作者希望开发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简单血液测试用于无症状患者的大肠肿瘤的早期诊断。
这项研究表明,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微生物群会通过少数基因的高度甲基化而诱发动物产生癌前结肠病变。因此,CMI和/或甲基化细菌可用作此类癌症的诊断标记。当然,上述初步发现需要在临床试验(http://www.chemdrug.com/sell/24/)中进行评估和确认。